仪式与仪式音乐并不是从属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每天的仪式环节来看,不论是曹洞教屈氏坛门还是灵基教田氏坛门,也无论是“压几早”,第一天的仪节基本是请师、请圣、请水、开路、安灵,第二天到开悼之前的仪节是早请灵、拜忏、夜请灵、打闹台、请佛、绕棺、开方(安方)、赞灯或敬灯、送神,最后一天则是“打闹台、早安灵、拜血盆忏或是拾王忏、夜安灵、打闹台、请佛、血盆绕或拾王绕、安方、女报恩(唱十月怀胎)、对案解结、男迎灯或女寻狱、破方、破血盆、接亡、送神、辞灵、发丧”等仪节。送亡人上山之后的仪节为下井、买地,回主家之后有打扫屋仪节。此为曹洞教屈氏坛门、灵基教田氏坛门丧葬仪式的总体流程基本大同小异,但唱诵、念诵以及鼓锣拔合奏则始终贯穿其中。...
大灵布置是紧接在亡者去世装木之后的环节,指的是亡者棺材冲堂屋外一那头的装饰,大灵的布置一般用一块大门板来做“大灵”的底,然后将用毛笔写好的大字贴在大木板上。不同之处在于大灵上写的是什么词,这主要取决于亡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
在外去世的亡者与寿终正寝的亡者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装木环节,不论是意外身亡或是在医院去世的亡者,都属于在外去世,去世之后第一件事情是将亡者带回家。在医院去世、或意外身亡的亡者,本地的老人称“冷尸”,这类亡人一般都不能进堂屋。对于这种情况的亡者,主家通常会在院子里简单搭建一个“灵棚”,将亡者棺材放在外面,这也是许多老人即使病重也不愿意去医院的原因。近年来着这一固守的习俗已经有所改变,渝香交界地部分地区也可以将在外身亡的亲人放在堂屋内举行丧葬仪式。不论进不进堂屋,经过丧葬仪式的所有仪节之后,已婚的亡者,不论性别,三魂七魄都可归家。...
接气:汉俗称之为“装硷”、“停灵”,它是白族丧葬习俗中很有意思的一环:当病人处于弥留状态时,家人便急忙将“寿房”(棺材)搬入堂屋,当着老人的面将寿房收拾好,使老人觉得衣棺齐全而安心归西。而在病人将要咽气之际,就把一枚银币或一小件银器放入其口中,以此作为离开阳世去往阴间的买路钱,并紧抱老人,让老人在子女热乎乎的怀抱中死去,待咽气后,女儿媳妇们便忙着为老人洗澡,若死者是男的,还要为他剔头、刮胡子;若死者是女的,就要为她进行最后一次梳妆,然后替他穿寿衣,而且穿戴的东西一般不带毛,怕他来世变为禽兽。最后就把死者装入棺中。...
各民族都有传统的道德标准,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对一些处于边远地域、相对封闭的民族来说,衡量人们是非的标准就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它对维护本民族、集体的利益,教育后人起着重要作用。...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历史,从云南的少数民族来看,有来自西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南下的氏羌族群,如藏族、普米族、纳西族、拉枯族、独龙族、傈僳族等;有自东南沿海跨越西南直至东南亚,分布广泛的百越族群,如壮族、傣族、布依族等和属于蹼人族群的伉、德昂、布朗等族;有自中南部西迁进入云南的苗族、瑶族等。...
对于一种丧葬习俗,我们不仅需要从文化方面来解释,而且需要从生态环境方面来解释。众多的学者,如希波克拉底、博丹、拉采尔和亨廷顿等,对环境的看法虽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对形成人们的生活习俗起着重大的作用。环境影响给予人类生活一种极大的限制,任何一种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总要迫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接受一种物质生活方式。...
1.白族丧葬剪纸存在的价值意义 白族丧葬剪纸是原生态下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它以其鲜活的生命诉说着白族这个古老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意义。自族丧葬剪纸木身作为实物体构成了丧葬风俗的重要内容,充当了阴阳两界相互沟通的桥梁,对十当地人而言首先具有实用价值;其次,剪纸在丧葬中的运用是为了达到“怀念死者教育生者”的目的,促进了民族力量的凝聚;丧葬剪纸的使用是延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需要鲜活的生命力来支撑的,作为民间艺术的丧葬剪纸正是其中的一份子。...
白族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民族,这从他们的处事原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力一而可以体现出来。在以自族为卞要居民的凤羽镇,著名的宗家场所二教宫,就是汇集儒、释、道二家并存,二教合一的场所。这样的宗教信仰既透视了自族文化的包容性,同时也反映当地民众广博容纳的社会心理。这样的宗教信仰体现在自族丧葬风俗中则是丧葬的最终目的和丧葬剪纸中的和谐理念。...
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先民都认定大地孕育并哺养了众生万物,土地是生命之源,因此人死后应回归大地。正是这种逻辑推断,人类的大多数给自己设计的归宿是“入土为安”,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细胞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两者水乳交融,实现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这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活力,又能加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当亲人故去,有悲常忆,在施甸布朗族的观念中,朝夕相处的亲人人去魂留,并未真正远离,因此,对死有“畏”却不“避”,而是将“畏”转“敬”,敬老人、敬死者。正因如此,施甸布朗族尊老而不畏死者,孝子与死者相拥,亲人为死者洗唁。但与此同时,又敬死而导致畏死。逝去之人是可亲的,但是又是被非人间世的神秘力量招去的,故又是可畏的。这是对不可知且不可改变的神秘力量之“畏”。这便导致了以“规”为基础,以从“规”为法度,来除“畏”的心理根据。...